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主题教育实效,拓宽员工视野,深入调查国家、社会改革发展成就,进一步了解专业前景及行业发展,8月3日—8月9日由学院冯玉玺、刘阳两位老师带队的三支实践队组成实践团在贵州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8月3日,社会实践团成员从家乡所在地前往社会实践地汇合,当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冯玉玺、刘阳组织全体实践团成员召开研讨会,强调了社会实践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明确社会实践内容,安排了实践具体行程。
8月3日实践团在黔成员分赴贵州省毕节市钱壮飞烈士陵园、后山镇红旗渠,伟大精神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实践团成员通过瞻仰烈士陵园、深刻悼念钱壮飞烈士,了解烈士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感悟红旗渠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8月4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实地访谈当地群众,聆听杨虎城、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及其他烈士的生平和英勇事迹,参观息烽集中营旧址忠、孝、仁、爱等斋房及感化室、猫洞,认真了解革命烈士坚守革命信念以及在狱中进行不懈斗争的感人事迹。
8月4日下午社会实践团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这个充满历史沉淀的地方承载着革命的记忆,闪耀着红色的光芒,记录了革命历程中的艰辛与荣光。1935年1月,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纪念馆讲解员,进一步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真切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与伟大,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实践团在纪念馆录制了为主题的《寻访遵义会议,追忆革命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党课。
8月5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娄山关战斗遗址,娄山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娄山关脚下是毛泽东为娄山关战斗胜利有感而发的题词,山上还留有战时的沟壕,实践队成员列队通过时,看着崎岖的山路、摇晃的铁桥了解当时娄山关大捷的胜利来之不易。
8月5日下午实践团走进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有一个“红军马灯馆”,存放着一盏复制的马灯。当年苟坝会议召开期间,这盏小小的马灯陪伴着毛泽东同志照片了红军胜利前行的航程。在参观过程,实践团成员实地采访老共产党员,聆听了老党员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近十年的飞跃发展感悟,老党员回顾曾咬破手指写入党申请书,年轻时踊跃加入部队磨练,老党员用自己一生的奋斗经历鼓励青年员工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鼓励当代年轻人参军入伍,感受军队文化,树立伟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实践团在纪念馆录制了《说百年党史 忆峥嵘岁月》为主题的党课。
8月6日,实践团以社会观察为主题,调研贵州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贵州省遵义市,曾经有一个叫“荒茅田”的地方,那里“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花茂村曾是一个红军村,进入新时代,花茂村将“红色”资源和“乡愁”概念贯穿发展全程,依托当地绿水青山,大力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自此,“荒茅”蝶变为“花茂”,今日的花茂村,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花繁叶茂”之地。在花茂人家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古法造纸”这门非遗文化,创始人张胜迪将古法造纸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制作推出书签、油伞纸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8月7日上午实践团走进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进一步了解贵州工业发展历程,了解贵州和贵阳工业发展历程的辉煌篇章,通过“三线建设”在贵阳新添这块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工业传奇,深刻体悟到老一辈人舍小家、顾国家、战天斗地不怕困难的精神。
为探寻专业发展新脉络,了解专业发展前沿讯息,打开员工未来就业新视野,“践行实业兴邦,感悟制造强力”实践团于8月7日-8月8日先后赴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市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安顺市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在相关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寻访员工、深入企业园区生产现场与工厂车间,了解贵州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体会贵州航空航天产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在相关企业做了学院MEM工程管理硕士招生宣传、介绍了学院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等。通过和员工交流,做好员工专业启蒙与认同,发掘专业内涵,开括未来就业新视野。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体悟红色文化精神,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今后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将继续深入各红色文化基地、深入企业调研,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伟力,用真情去传递爱国情怀。(撰稿人:刘阳,冯玉玺;审稿人:党渭平)